日式“种姓制”,发达的现代日本,为何依然有三百万“贱民”?

rme9e36

时间 2024年5月5日 预览 2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64788061152428580/

首发·历史微鉴

每当人们谈到印度,总会感慨数千年的种姓制度禁锢了印度人的精神,成为限制印度崛起的牢笼

然而实际上,类似种姓制度的歧视政策不仅在历史上广泛存在,在如今的世界,也绝非印度的“独家特色”

今天的日本,虽然是一个远超印度的富裕国度,然而在日本内部,类似种姓制度的等级歧视,却未必比印度少到哪里去

今天的故事,将会从日本的“婆罗门”与“贱民”入手,带你见识一个,隐藏在宁静下的、真实的日本社会

日式婆罗门

在讲述沉重的日本贱民之前,先聊点轻松的话题——日式婆罗门,同印度类似,日本也有自己的“婆罗门”阶级——华族,所谓的华族,就是日本旧贵族在明治维新之后,获得的全新称谓

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,日本是一个等级极其森严,且各等级之间几乎无法流动的社会,这种等级森严不仅体现在平民阶层的“士农工商”上,更体现在日本统治阶级那繁琐的身份复杂上

江户时代的日本贵族,不管是在幕府中做官理事的“公家”官僚,还是割据一方的“武家”大名,都被统一分配了一个所谓“家格”的等级标志

最高的家格,是被允许出任“摄政”与“关白”这两个日本顶级官职的“摄关”家,而最低的,则是来自富裕商人或是破产武士养子的“乡士”

在江户时代的日本,一个人拥有何种“家格”,意味着一个人最高能爬到何种阶层,那些没有家格的平民,永远无法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;而那些家格低下的人,即使才能出众,也不可能出任超越家格的高级官僚

明治维新之后,日本政府自己也认识到,这种等级制度是日本成为“文明国家”的阻碍,因此对所谓的“家格制度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

1871年,日本废除过去的身份制度,除了高高在上的皇族与构成社会基础的平民之外

所有拥有家格的旧贵族,一律划分为高一点的“华族”与低一点的“士族”,同时所有的日本人,也都获得了过去贵族独享的拥有姓氏的权力

然而作为一次自下而上的革命,明治维新本身就是日本贵族阶级的内部斗争,因此所谓的“家格改革”,实际上只是一场表演

新的等级制度其实只是对贵族阶级的压缩,在将低级贵族划分到与平民无异的士族行列,并用“四民平等”的说辞安抚他们之后

“华族”内部,又开始了按资排辈的老一套,1884年,日本通过了《华族令》,按照过去家格高低,以“公侯伯子男”的顺序赋予华族爵位

而为了展现所谓的民主进步,日本人还“慷慨地”赋予那些立有功劳的人晋升华族的权力

譬如出身贫农的伊藤博文,就因在日本现代化中立有大功,而在1907年被授予“公爵”爵位,跻身华族

不过所谓的出身贫农只是个障眼法,伊藤博文的父亲是贫农不假,但是其本身拥有林姓,追根溯源,伊藤的林家属于日本孝灵天皇的后代

实际上,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之前,日本政经高层几乎是清一色的旧贵族后代,真正的平民虽然占据日本人口大头,但是想跻身所谓的“新日本”高层,依然难如登天

二战结束之后,全面接管日本的美国人,对于这种虚伪的“民主”忍无可忍,于是便捏着日本人的头逼迫其通过新宪法,全面废除了华族与爵位制度

然而等级制在日本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,虽然明面上取消了华族,但是过去的日本贵族们不仅早就与社会地位绑定,其在战前拥有的大多数资产,也并未被美国人全部没收

不仅如此,随着美国人的离开,日本华族势力重新抬头,他们通过内部联姻与收养,构建了庞大的联系网,垄断了日本政商两界

同时对外也毫不避讳,如今华族后裔们不仅建设专门的网站,供人查阅一个拥有华族姓氏的人是否真的出身高贵,而且复兴了前“华族会馆”、霞会馆,用于日本华族之间的内部交流

日本“贱民”

不过旧华族在日本大张旗鼓,却不被抵制的原因,很大程度上在于华族虽然地位超然,但是并不拒绝同平民之间的交流

与追求血统纯净以至于面临绝种的印度婆罗门相比,日本华族。还多多少少有一些开放性

相关广告相关广告
广告图
Copyright2023未知边界网络科技